【第三十二期】永远的时代楷模,不朽的精神丰碑——焦裕禄

日期:2021-05-14 浏览:1075

image.png

image.png

       焦裕禄,男,汉族,中共党员,1922年8月出生,山东淄博人。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一个贫苦家庭,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日伪统治时期,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焦裕禄于1943年秋天逃出虎口。因生活所迫,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给胡姓地主家扛了两年工。

      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从宿迁县回到了家乡。当时那里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我们党已经在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焦裕禄主动要求当了民兵,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焦裕禄于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正式参加了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后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担任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在这个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此期间,焦裕禄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一年多。1962年6 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

       1962年兰考“三害”肆虐,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亩产只有43斤。当时的情况是灾荒压头,人口外流,干部发愁。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封地委想到了不怕苦,能打硬仗的焦裕禄,他临危受命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组织上明确告诉他:兰考是全区最苦、最穷、最困难的县,要他在思想上做好接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面对兰考的三个“最”,焦裕禄没有半点犹豫,他坚定地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一番了解之后,他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做工作,士气很重要。为了鼓励大家,焦裕禄组织干部们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并回忆兰考的革命奋斗史。渐渐地,县委从上到下树立起自力更生攻克“三害”的决心,并拟定好改造兰考的蓝图,计划在三五年内改变兰考面貌。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 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在根治“三害”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92年,兰考县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而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植的泡桐树,因适合制作民族乐器音板,还逐步带动了当地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如今,兰考,成了中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2017年,兰考提前兑现了“三年脱贫”的庄严承诺。

       焦裕禄,以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50年来,他铸就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呕心沥血的焦裕禄精神,以其所具有的价值力量感召时代、光照千秋,是不朽的精神丰碑、强大的前进动力,阐释着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范,昭示着高尚的人生境界,成为我们党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image.pn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