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期】一代物理学宗师——周培源

日期:2021-05-20 浏览:1272

image.png

image.png

       周培源(1902年—1993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02年8月,周培源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19年,他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学习期间,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表了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受到当时数学教授郑之蕃的赞许。

      1924年,他由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同年秋天,由于他成绩优秀,被清华学校派送去美国继续完成大学课程,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二年级学习。于1926年春、夏两季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7年,周培源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他先从师贝德曼,后改从E.T.贝尔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次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29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以下简称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年仅27岁。

      1936年至1937年,根据清华大学休假规定,周培源再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间他参加了爱因斯坦(Einstein)教授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国内急需科技人员,周培源一家刚入境,就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请,给予全家永久居留权,周培源对此一笑了之。

       1937年,他假满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7月底,平津沦陷;8月,侵华日军开进了清华园。周培源受校长梅贻奇之托,安排学校南迁,曾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在这期间,他抱着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用休假赴美国。他先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随后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

       1945年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鱼雷空投入水研究组的大部分人员被美国海军部留用,成立海军军工试验站,周培源也被应邀留下。由于该试验站是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应聘人员要有美国国籍。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次年即离美代表中国学术团体去欧洲参加国际会议。1947年4月回到北平(今北京),继续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培源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1993年11月24日,因病于北京去世,享年91岁。

       周培源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为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是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周培源从事高等教育工作60多年,形成了自己的教书育人风格和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他自己的学识、见解和治学、做人之道等人格魅力,被人们称为“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培养了几代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一贯重视基础理论,并关怀和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在组织领导我国的学术界活动、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周培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争取裁军和世界和平,为繁荣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赢得了国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敬仰,被人们赞之为科学家的表率和楷模,“和平老人”,“杰出的民间外交家”。

       回顾周培源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


image.pn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