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期】两弹元勋——邓稼先

日期:2021-05-08 浏览:1267

image.png

image.png

邓稼先(1924-1986) 男,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著名核物理学家。

邓稼先在1950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后,不假思索,毅然踏上归国的轮船,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1956年,邓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邓稼先回家告诉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明天走。妻子问他:你要去哪儿?你要去做什么?你要做多久?他却回答:不能说。

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为国家放个大炮仗”。二机部在北京成立核武器研究所,设立两个研究室,邓稼先是理论研究室的主任。

原国家二机部部长刘杰曾打过一个比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龙头在二机部,二机部的龙头在九院,九院的龙头在理论部。”简言之,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龙头”。

那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原子弹研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可他们能够利用的科研设备极其简陋———电子管计算机、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最早轮廓,就来源于那些无穷无尽的计算。

1962年底,邓稼先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他经常深入实验现场,与实验人员研讨实验方案和测试结果,指导理论部工作人员做好实验预估和结果分析。

1964年10月16日15点整,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惊天动地的巨响伴随强烈的闪光,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来不及庆功和休整,邓稼先又全身心投入到氢弹的研究中。仅仅3年之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核爆炸成功!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

住院期间,他动了3次手术,每一天都疼痛不止。止痛针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

临终前,他思考的,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他最后留下的是这样一句话:“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于北京逝世,享年62岁。1999年,被追授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因为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从1958年至1986年,28年间,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指挥的,全部成功。

如今,邓稼先的名字家喻户晓。但对于他投身核武器研制的这28年,还存在不少误读。

曾有媒体报道:“邓稼先与妻子分开28年,没有和妻子通过一次电话,也没有写过一封信。”

真的是这样吗?

对邓稼先来说,这是隐姓埋名、夙兴夜寐的28年。他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不能说自己在哪里工作,更不能说在做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邓稼先彻底断绝了与亲属的联系。

在九三学社社员许进眼中,姑父邓稼先既是一位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爱好广泛的常人。

回国之初,邓稼先的生活“很是舒心”。一家人住在中关村的中科院宿舍,妻子许鹿希在北医上班,邓稼先经常骑着自行车去接她,有时候两人也会漫步在无人的小马路上。

1954年和1956年,他们先后有了女儿邓志典和儿子邓志平。邓稼先每天一下班,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逗孩子玩,要他们反复叫“爸爸”“好爸爸”“非常好爸爸”。他们住的楼房周围很空旷,他经常和儿子在家里晒台上放“二踢脚”,比谁甩得远,甩得高。

image.png

1962年,邓稼先全家摄于北京大学朗润园


在许进眼中,姑父邓稼先有很多爱好,他非常热爱生活,爱买书,爱看电影,常游泳、打乒乓球,酷爱京剧,还喜欢下馆子。

据许进回忆,因为工作的原因,邓稼先看戏时往往是临时去,无法提前买票。只要晚上有空,就想着去看场京剧,邓稼先站在剧场门口,一手举着钱,一边用标准的京腔问:“有富余票吗?”

下馆子时,邓稼先也有自己的“等座经验”。那时候顾客多、饭店少,吃饭往往需要等座。在邓稼先看来,要“先判断哪桌菜快上齐了,还要注意他们是不是拼桌,就等在这桌人的后面”。

image.png

返回列表